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理论园地

抢抓机遇,科学定位,加强区域经济协作

作者:admin文章来源:点击数:0更新时间:2006-12-30文章录入:admin字号:

    从当前来看,环渤海及京津冀区域正在加快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京津冀协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二是北京的定位发生重大变化。《北京总规》对北京的定位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城市,不再提经济中心;三是天津定位明确。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相继对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和讲话,要求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新区。这表明,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在新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京津两市正从“极化效应”阶段向“扩散效应”阶段转变,京津冀产业可互动发展,三地各具优势,互补性强,也为河北和京津更为深入的合作提供了机遇;五是2008年奥运会在给北京带来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协作。京津冀三地可以借机加速形成国际投资青睐的“三小时经济圈”,实现互利双赢。

    面对历史发展机遇,河北是否找到了准确定位,如何在环渤海新一轮启动中借风扬帆?对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河北应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机遇有充分认识,要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积极运筹。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京津冀协作:河北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殊不知,其中有客观发展时机问题,也有河北的观念和定位问题。首先区域经济协作不是计划经济的调配,不是彼此的回报补偿!它是主体之间各个经济要素的相互依存。河北只有形成劳动力密集型的大省所应具备的经济结构布局和区域分工才能赢得协作的实效。其次,区域经济协作是一个整体的联动,河北就是区域主体之一,也同样是中央优惠政策的支持对象,如果不以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谋划,不去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自我封闭单体发展,只强调河北是京津的“菜篮子”、“生态屏障”、“后花园”,只强调承接京津转移的弱质化经济,不去增强经济要素的联接,又怎能带来京津的真正高层次、高起点的合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河北是否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对此,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河北的位置,从长远谋划。首先应转变观念,着力制度创新,加快我省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进程。要立足区域整体布局,对应京津的产业布局,搞好产业结构的谋划,建立政府对应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疏通合作渠道,作好政策接轨,作到相互协调,统一规划。在城市布局上,可以把与京津相邻的河北县(市)定位在服务于京津的卫星城。在产业选择上,可以定位在做为京津主导产品、高科技产品的配件生产基地,和京津产业实现对接。《北京总规》已明确:北京工业将向东部和南部外移,其中就有与津冀两地工业结构布局相匹配的产业对接,以首钢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工业正在向河北转移。同样,随着天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会把部分产业向河北转移。

    二、要从长远着眼,在现有基础上,立足自我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对接。京津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河北却相对较低,造成产业的传递落差大,一些产业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而不是梯度缓坡。京津冀三地之间缺乏经济、产业联系,无论是河北对接京津的辐射、还是京津对河北的扩散都显得不够。比如北京是我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制中心,但几大公司——联想、方正、四通电脑的生产都放在广东。北京缺乏铸件,在顺义、通州生产,劳动力却是河北的。天津搞制造业,也需要大量零配件,摩托罗拉除了一些零星配套产品来自北京、河北外,绝大部分配件来自广东东莞。在感叹协作的诸此弊处同时,我们感到尴尬的同时,也不难看到河北发展的商机和努力的空间。

    河北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区域整体经济布局的眼光,立足自我优势,选择并不断调整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京津冀产业结构的梯度性和互补性,实施产业的双向转移,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应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主体性作用。一是要鼓励以优势企业、大企业为龙头,和京津的产业主体密切联系,组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支持企业跨地区分工与协作。

    三、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综合区位条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河北应该拥有和京津平等的地位,一方面是争取中央对本地支持上的平等,其次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实施错位发展,同时也要在一些领域参与竞争。京津两个城市定位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合作的平等性。河北应当发挥自己在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可能形成协作的区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成本优势的京津邻近区域建设相应专业的规模园区,形成投资的洼地,建成创业的平台。利用区位优势,借助土地、工业原料、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传统制造业的技术优势,吸引投资。在这个方面,天津滨海新区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应注重协调空间结构和空间开发秩序,把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开发次序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全力培育开发等级高的区域新增长极和高增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政府所掌握的各类资源向这些地区大规模倾斜,优先安排,来带动、辐射其他地区,从而实现整体区域的协调发展。

    尽管眼下京津往河北搬迁的主要是一些传统制造业,但随着北京天津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京津,考虑到低成本扩张的需要,会把目光投向紧邻京津的河北,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总部在京津,生产基地设在河北的产业链双向延伸现象会愈来愈明显。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应当考虑区域的特殊需要,加大环保监管力度,为谋远计,宁肯牺牲一些小的局部利益,严格控制环境污染,营造和北京、天津大都市相匹配的周边生态环境。

    四、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重视人才,协调区域的劳动力资源,提升软环境的优势。要把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以及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放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既要全方位提高劳动者文化和科技素质,还要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和吸引各类人才到我省创业发展。

    加强协调,实现人力资源数量差异的互补,应建立京津冀的劳动力市场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北京和天津高素质人才资源多的优势,为河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挥河北省低端劳动力多的优势,为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京津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差异的互补。制定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机制和政策,优化吸引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采取软引进和兼职等方式,充分发挥京津两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多的优势,利用京津专业技术人才为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看到,随着产业的转移或对接,北京天津相应的科技研究部门和工作者的目光也将随着转移到产业所在地,河北应该对此关注,借助北京天津的科技优势,为河北的产业助力。

 

站内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