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八方论坛>>评论交流

西周代商,不只是改朝换代,而是一次社会大转型

作者:admin文章来源:点击数:0更新时间:2014-04-23文章录入:admin字号:

  1、先周时期
  周人祖先,最早名后稷,在尧舜时期,是定居在山西南部的小部落。从事农耕,混居于华夷之间,常受外族的侵扰。到了公刘时期,由晋南迁至陕西东部,从新整顿了部落组织,恢复了农耕生产,发展了交通运输,建立了武装力量,开始强大起来。在《诗经》大雅篇中有一篇专门写的是公刘当时的社会情况,称赞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后来到了古公亶父时,又西渡渭水,建国与岐山之下。《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这时周部落与羌族姜姓部落结成姻眷,共同进行反抗商朝的活动。之后他的儿子季历与他的孙子姬昌完全施行古公的策略,注意联络羌族的一些小部落,这些部落,“大者畏其威,小者怀其德”。使这些部落心悦诚服,伺殷商之隙,发动进攻商朝,建立周国。在周文王时,就曾出兵剪灭了商的属国——黎,在《尚书》中曾有西伯戡黎一篇。这件事引起商的大臣祖伊的恐惧,奔告于王。当时殷商最后一位王,名叫纣,他体力智力都很出众,他的辩才足以驳回所有的劝告,口才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但他在位期间对百姓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声色犬马,纵情酒色,滥施酷刑。所以他听到祖伊的话,毫不在意的回答说“我生不有命在天”能把我怎样?在这种情况下,他还用全国之力,讨伐东夷。东夷虽被打败,但商朝的军事实力损失也相当巨大。
  周朝经过古公、季历、文王等君主的长期准备,到公元前1246年即武王13年大会诸侯于孟津,昭告天下,历数纣君臣的罪恶,阐明征讨商政权的意义,号召全军将士,顺天行罚,当时应召参战的诸侯数不少于800.
  2、武王伐纣
  孟津之盟,对商政权是一次严重的告诫。还希望商纣能翻然改悟,不想就此灭掉商朝。也由于大邑商实力还很强大,不想因此丧失自己的政治优势。但孟津之盟后,商纣王依仗天命,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的残害反对自己的人,最骇人听闻的就是两大酷刑:一是他因拒淫,杀一女二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鄂侯争之强,并脯鄂侯。一是拒谏剖心,纣愈淫乱不止,比干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祀乐器奔周。商纣众叛亲离,成了独夫民贼。
  于是在公元前1206年,武王出兵攻占商之郊区牧野,当时兵车300乘,精锐战士3000人,及盟军庸、卢、彭、濮、蜀、羌、微、髳八个部族之师共45,000人。纣王出动了70万士兵应战。政府军是反殷联军的近12倍。如果政府军队没有发生倒戈现象,反殷联军的失败是无疑的,但就在作战前夕,纣军70万前途倒戈,纣军大败,纣奔回鹿台,自焚而死。
  武王克商后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将东土遗民成族迁到陕西,强干弱枝,也使东土人才为周所用。其次是周人在殷商旧地容忍商王室的残余势力继续存在,立王子武庚禄父俾守商祀,建武王弟管叔于东,蔡叔、霍叔于西,驻守三支屯戌的周军,称为三监。
  武王克商后二年,因病逝世,立子成王为帝。鉴于成王年幼,命三弟周公旦全权摄政。武庚联络管叔乘机煽惑,当时东方旧殷势力一是俱起,反叛者计有三监,殷,奄,淮夷,徐戎等。
  3、周公东征
  在武王克商第二年,突然病逝,于是武庚在殷都发动叛乱,规模很大,其影响也是很大的。他造出“周公将不利于孺子”的谣言,拉拢了三监和他一同造反,又鼓动亲商的旧部落,如奄和淮夷,统称为殷顽民,势力直至东海沿岸。当时摄政的周公决定东征,挽救这刚刚建立的国家。当时周室的中央政府和各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臣都认为反叛的势力很大,东征有很大的困难,要求周公违背龟卜的指示,停止东征。于是周公以摄政的名义,发布了《大诰》驳斥了困难很大,停止东征的说法,劝导他们同心协力去平定叛乱,统一了东征的思想。然后,派出自己的儿子伯禽和太公望的儿子吕伋率姬姓和姜姓的重要师团先行东征,深入到奄和淮夷,并答应他们就地建国。然后周公和召公,倾全国之力进行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他们平定了武庚及三监之乱,杀死了管叔,贬走了蔡叔和霍叔。武庚逃向北方,召公率师追击,在易水之滨杀死了武庚,随即在此建立了燕国,扩大了召公的封邑。另外原来的殷国大邑商也由周公派他的小弟康叔携由周迁至殷的武装移民建立卫国,发表了著名的《康诰》,再三告诫康叔尽心讲求治国之道,爱护人民,要使本国人民“作新民”。同时告诫康叔要用德政感化殷民。并告诫康叔“惟命不于常,你不要放松警惕,要明确你的职责和使命,审慎你的听闻,用来安治老百姓”。
  与此同时,还在卫国之南,封微子继承殷的先王建立了宋国。
  这样经过三年的时间,平定了遗民的叛乱,在大邑商及其周围先后建立了卫、宋、鲁、齐、蔡、燕等六个诸侯国,而统帅周公在洛邑附近,建立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基地,称之为成国。与陕西镐京并称二都,直至平王东迁。
  4、社会大转型
  (1)从部族奴隶制到封建帝国
  殷商时期是普遍地聚族而居,世代相传。商王统属着许多部族和他们的君长,他们对商王的主要任务,就是当商王需要时,派出军队,听从商王指挥,进行作战。这些君长大体上是被征服的部落或震于商朝的威势而自愿归附的部落,这些部族与王畿内部族是同一民族,或原来虽不属于同一民族,而是被商人同化了的,所以他们对商朝的保卫十分顽强,被称为殷顽民。所以周公东征后,审时度势,不得不将原来的部族打乱,如把殷旧都及王畿之地封给小弟康叔,当时把周族的大路、少帛、靖筏、旗旌、大吕等部族及殷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部族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同时命以伯禽携周族的大路、大旗,璜,繁弱及殷六族,条氏,徐氏,肖氏,索氏,长勺氏,民勺氏,在东方建立鲁国。所以当时分封的诸侯国都是地域性的多部落混合体,这样周公又作了《多士》《多方》《立政》《周官》等篇文告阐述了由部族奴隶制到封建帝国的转型。
  (2)从神权政治到民为邦本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把持着对天神、地祗的祭祀权,垄断占卜权。所以王就认为他是神的代言人,或者是人与神的统一体。所以在武王伐纣的太誓中首先指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思想来驳斥迷信天地及鬼神的谬论,后来在封建诸侯时也多次告诫“唯命不于常”,强调天命靡长,唯德是依,治理国家要明德慎刑,所以在《尚书》最后几章专门写了周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
  经过打碎部族,部落间的长期交融,加之政府提倡以德化民,氏族间的界限逐渐消失,统一形成了一个讲求文明礼貌的华夏族。
  (3)制礼作乐,倡导人文,发展文化
  周公东征后,打碎了原来的部族制,施行了分封制,这样就使社会更加地域化,阶层化。如何进行管理,周公设置了管理公共事务的官僚制度,同时制礼作乐,教化人民。
  礼就是明确人的身份,对其行为有所节制,使各等级身份各安其位。所以以后如孔子的自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礼是人的一生都要遵守的。另外又制定了仪礼,这就是各阶层之间交往的程序,它规定人在生长过程中要施行的程序如冠礼、婚礼、祭礼、葬礼等。
  周公除制定礼制之外,还按诗经各章,制作音乐和舞蹈,如七月是描写周的发源地豳地人民的生活,关雎是描写青年男女间的恋情,这些诗选配自己的音乐,雅颂亦各得其所,使人民更加欢快与团结,所以孔子教育他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在政府的提倡下,人文主义开始盛行,逐渐形成了人的几种美德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西周社会真正做到以文化人。孔子也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以说西周开国八百年的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这种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站内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