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时事动态

人间有胜境,他的追求无止境——记全国模范教师李春利

作者:admin文章来源:点击数:0更新时间:2014-09-19文章录入:admin字号:

  

 

        人物简介:
  李春利,男,1963年4月生,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点负责人,民进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第三批“高端人才”,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高校先进工作者,河北工业大学“工大教师楷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人物事迹:
  李春利出生于唐山玉田,1989年10月,年仅26岁的他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便走进河北工业大学的校门,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当一名教师是李春利儿时的梦想。从报到的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做一名好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自己的梦想,发挥这个职业的崇高与光荣。
  无悔选择,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为了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好老师,李春利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每天的工作。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应该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应该勤奋好学、不断充实自我。
  长期以来,李春利始终致力于教学工作的研究。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从每一位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汲取精华,并深入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1992年,在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李春利获得理工科一等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他还在化工学院率先引入CAI多媒体教学,大胆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轻松出智慧”,为了与学生更好地交流互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李春利在活跃课堂气氛上下足了功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的预期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差距的,老师要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自己能够贴近学生的心,手可以拉到学生的手,这是学生思维可以迅速发展、前进的内动力,也是实现和谐课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李春利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改变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通的师者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的“同学”,倾听学生的意见,虚心向学生学习,这使他赢得了学生们的真情和尊重。课堂上,他注重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总是脸上挂着笑容走进课堂,他要把这种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站在讲台上,他会先开几句玩笑、讲几句俏皮话,放两个自然风景的ppt后才开始讲课。这样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上课时,他会以聊天的口气和学生讲话,他的身影可以遍布整个教室,让学生感到无比的随意和亲切。
  不懈地追求,艰苦的努力,使李春利迅速成长为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1993年,“化工原理”课程被评为全国优秀课程,2006年,“化工原理”被评为化工学院首个“河北省精品课程”。他们合作的教学项目“励精图治,争创国内一流课程——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新成果”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他与天津大学等联合承担的“三层次多类别《化工原理及试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荣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李春利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近三年来,团队成员先后6人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优秀”人均两次以上。现在,“化工原理”的精品课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丰富的教学素材,精湛的课件制作,便利的多维网络教学平台,畅通的师生交流互动,为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不屈服,一心致力于科学研究
  高等学校除了培养人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责,即要用自身的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李春利从工作之初就没有放弃对科学研究的追求,在他的词典里没有“屈服”二字,在他的日历中也没有节假日和工作日之分。作为化学工程学科负责人,他带领本学科成员根据国内化工、制药、石化等行业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在高效分离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课题组研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Combined Trapezoid Spray Tray)技术,经天津市科委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首创,其主要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被列为河北省标志性成果。“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技术”的系列科研成果也先后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李春利经常告诫他的团队:科研要服从国家建设一线的需要!他们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科技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及多项天津市、河北省的自然基金、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项目,这些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和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他先后创建了“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塔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溶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
  李春利是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致力于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创建人之一。他十分注重科研成果“走出去”,将其转化为能够为社会所用的生产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2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3000余座塔设备中,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人民币。如今,该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在苏丹、印度、印尼、古巴等国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应用,为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推广拉开了序幕。目前,国内多家知名大中型企业,如燕山石化、天津石化、华北制药、哈药集团等已把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作为他们在分离技术攻关与技术革新中的支撑单位。他在技术开发、成果转让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当前各种新技术,大胆革新。根据国家“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他们进行了新型高效节能分离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申请发明专利两项。以制药企业甲醇溶媒回收为例,经过他带领的课题组的技术攻关,使回收过程的能耗降低约40%,而且产品回收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回收过程的零排放。
  不懈努力,带领团队取得丰硕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已成为人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科学发展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增强科技竞争力作为我国科学发展的评价标准。李春利认为,技术的基础是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技术的创新,研究就涉及很多学术的问题。“十二五”规划中将“节能降耗”确立为企业发展规划之一,这对于化工行业这样一个耗能大户而言,是一个大的挑战。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分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单元,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收率,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分离方法就是精馏。但是精馏过程的能耗巨大,化工过程中有40%-70%的能耗用于分离,而精馏大约占了其中的95%。近年来,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精馏过程节能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春利带领团队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模拟和小试,对不同的物系、不同的操作条件都做了精确的试验。他们曾遇到很多难题,有时候仅一个塔板结构的研究就要很多人花费大量时间计算模拟、试验。团队的科研人员十分敬业,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甚至连续好几天寸步不离实验室,以实验室为家。正是这样的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他们带来了成功。李春利认为,只有学术研究做好了,才有可能出成果。他们多次与国外的研究机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不只是为了吸收人家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
  与此同时,李春利倡导将产学研结合调整为教学—研究—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学习本位,强调研究和生产实际的双重作用。把科研实际中的内容、难题、支撑点适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极大成功,以至于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课堂都座无虚席。
  经过李春利及其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2012年,他们申报的“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节能降耗中的应用”通过了函评与会评,并最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对于这个奖,李春利说:“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全体参与科研老师的心血的肯定,更是为我现在乃至将来的工作研究给予了积极地支持。这个成果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更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果实,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在研发过程中都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李春利根据国家建设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教兴国战略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时代的辉煌。二十多年的辛勤工作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1996年,他被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八五”立功奖章,被河北省教委评为“八五”期间河北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9年,他被民进河北省委评为“为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服务先进会员”;200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被民进中央委员会授予“民进全国先进会员”荣誉称号; 2007年,被批准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8年,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省管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2014年,李春利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人间有胜境,但追求无止境。李春利坚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创新进取,就一定能够在“科教兴国”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他说,高校教师是他今生无悔的选择!

站内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