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参政议政>>资料汇编

加强蔬菜供应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admin文章来源:点击数:0更新时间:2017-01-18文章录入:admin字号:

目前,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的农业支柱产业,2015年全省蔬菜(含西甜瓜)播种面积为2038万亩,总产885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由于特殊的区位特点,我省在保障本省居民蔬菜供应的同时,还担负着北京、天津及周边其他省市蔬菜的供给任务,安全问题责任重大。近年来,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受到污染,化肥、农药、调节剂滥用导致的农残、重金属和激素含量超标等问题较为普遍,已经影响到蔬菜的质量安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要求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
当前我省在保障绿色蔬菜安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生产环节农药、化肥等使用不规范
长期以来,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为追求产量,缩短上市周期,在种植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激素含量超标。甚至一些蔬菜种植户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施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剧毒农药。而不参照农药标识的安全间隔期,过量使用农药进而造成严重污染现象更为普遍。
二、种植环节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新技术应用缓慢
大部分蔬菜种植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术素质差,对蔬菜生产中危害因素的产生、认识程度不够,对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较差,在施肥、用药等种植管理环节上,习惯于传统做法,暴力种植。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推广应用缓慢。
三、流通环节效率低下引发的蔬菜污染
蔬菜具有品种复杂、易变质、保鲜困难的自然属性,从产地到餐桌环节较多,流通效率的低下和配套设施的不健全会使蔬菜污染各种致病菌落,甚至腐败变质。在运输过程中,尤其是反季节蔬菜的运输过程中,甚至存在一些商贩出于保鲜和品相的考虑人为添加福尔马林等添加剂的现象。消费终端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绿色蔬菜标准体系不健全
蔬菜生产过程相关标准体系不完善,一是缺乏生产过程相关标准,使得组织蔬菜标准化生产及实施监管缺乏技术性依据。二是标准的层次性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衔接性不够。三是标准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针对性不强,在具体问题上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四是相关绿色、有机蔬菜的认证机构多又杂,而且存在重前期认证颁发证书而缺少对后期监督监管的现象。
加强安全供应体系建设,提升和保障蔬菜品质,既关系到消费者的饮食安全,也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我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绿色安全蔬菜等级标准,积极探索市场准入机制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组织学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及有实际种植经验和技术实力的农业科技公司参照国家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标准,结合我省地域特点,共同编制符合我省省情、技术领先、市场成熟度高的绿色产品等级标准。可以制定绿色蔬菜领跑者计划,对学校、奥运保障等重点单位食堂设置相对高标准准入门槛,倒逼蔬菜质量安全提升。
二、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绿色蔬菜认证、监督和监管体系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绿色蔬菜技术支撑体系,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检测机构能力评估和资质管理,培育一批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检测专业服务机构,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统一的绿色蔬菜信息平台,公开发布绿色蔬菜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清单、规则程序、产品目录、实施机构、认证结果及采信状况等信息,公开接受市场检验和社会监督。推进绿色安全蔬菜认证、监督和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和认证实施机构对检测认证结果的连带责任。
三、加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鼓励农超、农校对接
大力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把好农业投入品质量关,推广先进配方施肥技术,做好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降低化肥、农药对蔬菜品质的影响。鼓励超市、学校等集团消费单位积极开展与生产基地的密切合作,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工作有序规范运行。
四、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推广蔬菜科学种植
通过举办培训班,进行农业安全生产宣传并提供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提高蔬菜种植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蔬菜安全生产意识,从源头保障蔬菜的质量安全。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行高效低毒农药适量使用,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的间隔期和施用次数,逐渐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大力推广有机肥、有机药物和高抗性良种,不断推行高效生态生产技术,提升蔬菜种植技术水平,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站内文章搜索